论坛数据统计           欢迎到【弱电论坛】来学习和讨论问题!

弱电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电工电气产品供求、电气展会、人才、电气技术文章、图库、电气技术论坛等相关内容,请跳转至【电气之家网】--- 可直接使用本站会员名和密码登陆!(首次使用需要激活账户)
标王 热搜: 网络监控  弱电  楼宇对讲  机房及机柜内部的理线方法  门禁  CAD  ar800-hn  综合布线  工资  面板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电工电子 » 电气技术 » 正文

低压电器系统集成总体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探讨(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manage  浏览次数:442
核心提示: 3 低压配电系统过电流保护技术   3.1 过电流保护现状   电力系统过电流保护一直是电器产品的主要任务,完善的过电流保护是过电流(包括短路、过载)故障级电器设备应快速可靠切除故障,而上级配电电器不应越级跳闸,使电力系统故障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这就是通
 
 

 3 低压配电系统过电流保护技术

  3.1 过电流保护现状

  电力系统过电流保护一直是电器产品的主要任务,完善的过电流保护是过电流(包括短路、过载)故障级电器设备应快速可靠切除故障,而上级配电电器不应越级跳闸,使电力系统故障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这就是通常讲的选择性保护。但目前配电系统选择性保护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选择性保护仅在一定电流范围,当故障点过电流达到前级保护电器瞬动值时,有可能出现故障级开关和前级开关同时跳闸或越级跳闸,造成故障区域无故扩大,这是不应该的。

  (2)选择性保护没有覆盖整个配电系统,目前终端用电系统基本上没有选择性保护。其主要原因是终端用电系统保护用小型断路器目前均为限流瞬动型,没有短延时功能。

  (3)目前配电系统实现选择性保护时间较长,最大会超过1s,从而对低压电器、低压成套设备乃至整个配电系统动、热稳定性(包括短时耐受电流)要求较高。

  3.2 过电流保护发展目标

  随着低压电器分断能力、保护功能不断完善,已逐步具备实现全范围选择性保护的可能性,其发展总体目标是:

  (1)实现全电流范围选择性保护,即任何故障电流均应实现选择性保护。故障电流超过保护开关分断能力除外,该情况属选用保护电器不当。

  (2)过电流故障选择性保护应覆盖整个低压电力系统,包括终端用电系统。

  (3)实现选择性保护的时间控制在200ms以内。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对承担过电流保护的低压断路器具体要求与发展目标如下:① 新一代万能式断路器首先实现全电流范围选择性保护;② 新一代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实现限流选择性保护;③ 发展带短延时功能的小型断路器,使其具有选择性保护功能;④ 新一代低压断路器均应具有区域联锁功能,以大大缩短实现选择性保护的时间。

  3.3 实现全范围选择性保护的主要技术关键

  (1)进一步提高低压断路器分断性能,不仅提高极限短路分断能力犐cu,还要提高运行短路分断能力犐cs,使犐cs=犐cu。尤其要大幅度提高万能式断路器短时耐受电流能力,达到犐cw =犐cs=犐cu。这是低压配电系统实现全电流范围选择性保护的前提条件。

  (2)研究并合理设计区域联锁模块动作逻辑程序,是提高选择性保护可靠性、缩短实现选择性保护时间的重要保证。区域联锁模块在过电流保护中的功能有:① 正确判定短路故障点位置,对故障级断路器,一旦确定短路故障发生在本断路器保护区间,断路器应立即实现瞬动跳闸;② 向上级或前级断路器发出信号(使上级断路器能正确判定短路故障并非发生在本断路器保护区间),同时立即闭锁上级断路器过电流脱扣器短延时动作;③ 当故障级断路器分断失败(判定分断失败的全分断时间一般以50ms为宜,特殊情况下也可设定为100ms),上级断路器过电流脱扣器应立即解锁,并实现瞬动跳闸。

  (3)为了实现低压配电系统全范围选择性保护,对低压断路器有更多的选择,新一代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应实现限流选择性保护。为此目标,新一代小容量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应进一步提高限流性能,使其实际最大分断电流下降并低于上级塑料外壳式断路器触头斥开电流。同时,新一代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全系列应配置区域联锁模块。对新一代中、大容量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应有一定短时耐受电流能力。短时耐受电流时间为100~200ms为宜。

  (4)开发具有短延时功能的小型断路器,最大短路分断能力以15~25kA 为宜,其关键技术是辅助延时回路设计研究,提高该类断路器分断能力及小型化研究等。

  3.4 过电流保护新技术推广前景

  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全范围全电流选择性保护是低压配电系统过电流保护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其意义十分深远,并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

  (1)有效避免配电系统越级跳闸,使短路故障带来的损害限制在最小范围,大大提高配电系统运行可靠性、安全性。

  (2)使低压配电系统实现选择性保护全过程时间从1s缩短至0.2s,从而降低了整个配电系统导电回路包括低压电器和低压成套设备动、热稳定要求。对实现低压电器和低压成套设备小型化、产品节材、节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本项技术若推广至中、高压配电系统,其意义将更为巨大。

 4 低压配电系统过电压保护技术

  传统低压配电系统选用的电器设备以及以照明为主的终端用电设备对暂态过电压不敏感,因此,上世纪90年代前,对低压配电系统雷击过电压以及其他浪涌过电压未进行深入研究。随着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在低压电力系统及相应电器设备中大量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各类信息系统的大量使用,由于这些系统及其设备很容易受到雷击过电压和其他浪涌过电压伤害,故低压配电系统过电压保护技术显得越发重要。

  据初步统计,在过电压引起的电器设备损坏中,从电源渠道侵入的浪涌过电压占80%,因此现阶段电源用浪涌保护器(SPD)用量最多。由于过电压及其保护是一门新兴的专有技术,涉及的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很多,本文只能就配电系统过电压保护主要关键技术进行初步探索。

  4.1 低压配电系统SPD 配置研究

  雷电有可能直接从建筑物入口,即从变压器次级到低压配电系统主保护开关之间侵入,由于雷电直接侵入时能量很大,用一级雷电保护难以吸收其全部能量,另外,直接雷产生的巨大放电电流极有可能在低压配电系统引起很高的感应电压。为此,在低压配电系统中需要安装几级SPD逐级吸收能量,使浪涌过电压限制在电器设备能承受的范围内。SPD 一般分为3 个级别产品:Ⅰ 级SPD 安装于防雷区LPZ60/LPZ1 界面上,它可能传导一部份直接雷电流。Ⅱ 级SPD 安装于防雷区LPZ1/LPZ2 界面上,这里雷电强度较I级区弱,这些部位不会有直接雷电流,但雷电冲击尚未得到足够抑制。Ⅲ 级SPD 一般安装于防雷区LPZ2或LPZ2 后续部位,这些部位的上级SPD 已经将浪涌能量和电压限制到一定水平,其主要任务是将过电压限制在更低水平,以确保低压配单系统终端负载不受雷电损害。

  目前国际上发展了很多Ⅰ、Ⅱ、Ⅲ级组合型浪涌保护器以适应不同场合需要,也发展了各种型式的防雷箱,以形成保护规范、安全可靠的低压防雷保护系统。这项技术国际上逐步趋向成熟,但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

  SPD 在低压配电系统中的配置应根据不同配电系统和接地方式而变化。同时,SPD 必须与低压配电系统协调。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项目,必须由专业人员设计选用,并符合相关标准。

  4.2 SPD 产品结构与性能研究

  目前我国生产SPD 产品的企业很多,产品也很杂,但按国家标准严格考核的SPD 产品不多。SPD 产品真正全面达到IEC标准和国家标准要求是有相当难度的。首先,对压敏电阻有严格要求;其次,产品结构也有相当要求,包括SPD 外壳材料与结构、SPD 接线端子、连接导体、灌封材料等。另外,SPD产品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电动力问题,必须能经受由于雷电冲击所产生的电动力反复作用。

  目前,低压配电系统用SPD 大多是模数化轨导安装结构,与终端电器相似。产品结构又分为整体式和可分式结构。可分式产品过压保护功能件采用插拔式结构,这种结构在国外应用已十分普遍,其主要优点是过压保护功能件损坏后更换方便。

  4.3 SPD 使用安全性研究

  SPD 本身是安全保护元件,但配电系统中并联接入SPD 后,一旦SPD 老化和失效容易引起SPD 本身和系统起火。SPD不安全有两种情况:① SPD 遭受雷电冲击时的能量超过它保护热平衡的允许值,致使SPD 温度持续上升而引起燃烧。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是在SPD 中设置“过热脱离器”。② 过强的冲击电流和暂态过电压使SPD 突然击穿短路造成低压配电系统短路。由于SPD 短路时内阻抗很小,其短路时产生的温度还不到热脱离器动作温度。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是在SPD电路加入“后备保护”。

  (1)SPD 热脱离器技术研究。提高热脱离器工作可靠性是SPD 行业最重要课题之一,主要有3 个问题:① 误动作,即SPD未发生过热,脱离器就分离了,主要原因是低熔点焊点焊接强度差;② 不动作,主要是热设计不合理和压敏电阻质量差;③ 脱离特性不一致、分散性大,主要是焊接质量一致性差。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设计上、工艺上及生产管理上着手。对于多路平联的SPD必须每支路SPD 都安装热脱离器。

  (2)SPD 后备保护器选用研究。为了确保SPD 正确可靠使用,后备保护器必须与SPD 性能和低压配电系统正确匹配。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① 一般情况下当SPD 承受雷击时产生的冲击电流,后备保护器不应动作;② 当SPD 发生短路,后备保护器应立即动作,此时SPD 不应进一步损坏,以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或危及人身安全;③ 当SPD 发生短路,后备保护器动作,此时配电系统前级保护开关不应动作以保持配电系统连续供电。

  4.4 SPD 组合技术研究

  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提高SPD 某项性能指标或获得一项新的功能,常常采用多个压敏电阻元件(MOV)组合而成。这些元件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但是,切不可任意组合。

  (1)多个MOV 并联使用。为了提高SPD 放电电流能力以降低限制电压,可采用限制电压相同的多个MOV 元件并联,并联使用的MOV元件应经过严格老化筛选,并联元件连接到并联公共点的导线长度、截面应尽量相同,必要时在并联支路中串联均流电阻。有人将市场上销售的小容量SPD 直接并联,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它们没有经过任何配对处理。

  (2)压敏电阻与空气间隙并联使用。空气间隙具有放电电流大的优点,但对浪涌响应较慢,采用这一组合兼有压敏电阻响应速度快,又有空气间隙放电电流大的优点。

  (3)压敏电阻与空气间隙串联使用。这种组合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上已基本成熟,但技术性很强,目前市场上随意组合的情况还比较多,有可能达不到限制电压目的,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故障。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弱电基础 | 常用软件 | 信息发布规则 | 积分规则 | VIP会员注册 | 广告投放 | 弱电培训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京ICP备11008917号-3 | RSS订阅
★本站手机app客户端已上线!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