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沙盘上时,它就以其独有的功能和魅力吸引了海峡两岸企业的高度关注。揣测、预测、质疑、猜疑尚未落定,一幢幢新建筑的落成,就已经把时代的大门悄悄地推开。
2012的初春,似剪的春风不仅裁出了明媚的春色,也裁出了郑州台湾科技园的新衣。一个工业地产的神话,就这样书写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第一个春天,厚道而智慧的河南人,用勤劳和高效把一个现实版的智慧园区展现给了海峡两岸。
郑州台湾科技园作为中华海峡两岸相互投资协进会推动在大陆投资的第一个以“台湾科技园”命名的产业聚集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敏锐把握科技发展脉搏,以建设智慧园区为目标,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第一个智慧管理示范园区和物联网、云计算产业研发生产、展示交易基地。
历史机遇承接产业转移之大势
但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郑州台湾科技园的建设是这一历史机遇中的重要一环。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是为河南寻找未来,也是为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寻找未来。郑州台湾科技园的重要作用尽在不言中。
去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地方指导意见》的出台,产业集聚区的承载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重视。《意见》提出:加强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整合提升各类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指出: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中国产业内迁的大趋势、产业整理的大潮流、产业升级的大更新正由沿海向中西部、华北大部、华中中部快速扩张。沿海的产业落地,高成本和产业空间不足。为郑州这样的内陆港城市提供了丰富的产业承接、企业召集机会,这也是中国赶超经济发达国家,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产品竞销力、提高国力综合保障的必由之路。筑巢引凤的意义就在于此。
顺应趋势而上,河南的产业集聚区遍地开花,标示着河南省“已具备了接纳国际国内高水平、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产业集群效应,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及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1990年,迈克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经济学家的描述,国外的产业集群实践,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范本,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这样的承接意识、集群能力、操作水平和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实践。我们做到了,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到了,一个崭新的科技园区、可以骄傲地昵称为“智慧园区”的郑州台湾科技园应运而生。
紧跟时势河南要建高端产业园
承接产业转移,这是河南的历史机遇,怎么做?只有顺承趋势,针对大量资金没有项目出口,大量项目没有企业承担,大量企业没有平台承载的空隙,要为产业落地打造高端承载平台,让企业安家,让企业乐业,才能迎头大发展。
河南企业要发展,不能孤立发展,河南产业要优化,不能单向优化。河南还需大力引进优质企业、引进优质资本、引进先进产业,通过优质先进带动本地经济万马奔腾。如何引得来,保得住,做的远,赢的欢?只有投建高水准、高质量、高兼容、高集约的产业园,让高端的产业园站在河南招商引资的火车头位置。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蛇口工业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拉开了中国工业园区建设的大幕。随着苏州工业园、广州经济开发区等超千亿产值的典型工业园区不断建设与发展,全国各地掀起建设工业园区的大潮,到2011年底中国国家级、省级的工业园区约1800家,全国所有的各种工业园区相加可能超过万个。
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和新兴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对新时代的工业园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老工业区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由过去低产值加工产业向高产值科技产业的优化,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调整。由此出现了以新兴产业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新型智慧工业园区。河南是中国的粮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首义就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历史的重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严肃、沉重和紧迫。
纵观国内的工业园区:2009年,江西省工业园区平均亩产贡献税收3.2万元,河北鹿泉市土地亩产税收及格红线5万元,上海宝山区庙行镇工业亩产税收10万元以上享受政府奖励,天津滨海新区低于18万元亩产税收的企业原则不再接纳,作为工业聚集区的杭州特色工业功能区亩产税收60万元,成都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年亩产税收达到1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