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按波长从长到短排列,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其中红光的波长范围为0.62~0.76μm;紫光的波长范围为0.38~0.46μm。比紫光波长更短的光叫紫外线,比红光波长更长的光叫红外线,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红外线的。
红外夜视,就是在夜视状态下,摄像机会发出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红外光线去照亮被拍摄的物体,关掉红外滤光镜,不再阻挡红外线进入CCD,红外线经物体反射后进入镜头进行成像,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由红外线反射所成的影像,而不是可见光反射所成的影像,即此时可拍摄到黑暗环境下肉眼看不到的影像。对于红外夜视,相信同仁们都有应用过或是了解过的。而激光夜视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激光
激光的最初的中文名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的音译,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单词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意思是"通过受激发射光扩大"。激光的英文全名已经完全表达了制造激光的主要过程。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将“光受激发射”改称“激光”。譬如采用适当的媒质、共振腔、足够的外部电场,受激辐射得到放大从而比受激吸收要多,那么总体而言,就会有光子射出,从而产生激光。
针对真正激光产生的条件来讲,并不能如红外那么简单而容易的。所以对于现在业界一直在炒作(个人用炒作来定位)激光夜视,我们又要怎么看待呢?先看看网上查阅到的部分资料:
红外激光远距离夜视系统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技术较为成熟,可是由于设备外形笨重、价格昂贵(1千米远距离的设备在10万美金左右)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加上我国的基本国情使得依靠进口来普及此类技术的可能性极小;XX公司联合业内高级专家研制的红外激光远距离夜视系统,有效的摆脱了成本和外形设计的技术难关,使红外激光夜视系统很快在边防、油田、公安、海防、水库大坝等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
激光红外夜视
自2000年以来,数字化监控市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内诞生了一批新兴的数字化监控产品生产企业,其中以数字化安防产品为代表的夜视技术应市场需求发展尤其迅速。
夜视仪按原理分,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夜视系统是利用非可视光作光源,它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区域发光器,如红外灯;另一种是采用窄光束控制扫描视场,接收反射非可视光在监视器荧光屏上同步显示图像,这种夜视仪也可称为光夜视仪,如红外、紫外、X 射线等。被动夜视系统是利用自然界的微光如月光、星光、天空辉光、及物体本身所发的热,通过像增强器放大增强达到可视的目的;这类夜视仪也称为微光夜视仪或热像仪。
低照度CCD摄像机达不到夜视要求,使得监控系统一到晚上便马上“失明”,激光红外夜视系统有效弥补了这一漏洞,成为夜间监视的佼佼者。
系统采用激光照明系统、可变焦镜头、超低照度宽广红外摄象机、全方位云台等设备,使用科学、先进的手段集合而成。主要特点是:
彩色转黑白: 采用设计,,配合安星激光红外照明系统,实现白天彩色晚上黑白的全天候实时监控。
激光光斑可调: 采用特殊激光电动镜头,可实时对激光光斑的照度角度和光强进行调整,实现了无盲区夜视。
监视距离远 : 可达1500-2000米。
照度低: 可在没有包括星光的任何照明的黑暗环境下使用。
变焦范围大 焦距从10-500mm连续可变。
自从1960年以来,激光家族有着迅猛的增长。现在有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各种各样的激光器,可以产生出不同功率、不同波长的激光。这些激光的范围包含从红外到紫外以至X射线的所有区域。
或许激光夜视设备在早期的军用上,已经取得很好的用途与作用,但是必竞是军用设备,其技术含量与其造价成本,或许我们是预估不到的。或许某些公司把它军转民了,开始民用化了,但是其技术是否有缩水?造价呢?是否能真正的民用化呢?对此,同仁们,你有什么看法或想法呢?大家来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