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 广播系统
广播系统采用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系统控制功能可以通过多媒体管理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编制播放程序,并在计算机的监视器上以动态图形的方式实时显示系统部分的工作状况。控制室可以对不同广播分路根据需要播放不同内容的节目。
火灾应急广播与业务性广播、服务性广播共用扩音设备、馈送线路和扬声器等装置。火灾时,在消防控制室可以遥控并强行投入火灾应急广播。
在各住宅分消防控制室设置呼叫站作为节目源,在住宅(N1)主消防控制室和各公共建筑消防控制室设置节目源(包括CD播放机、录放音机、数字调谐器、呼叫站等)、数字调音台(即输入矩阵控制器)、系统管理主机、监听器等广播设备及网络交换机;在各个消防控制室还设有火灾应急广播控制模块接口(即火灾网关)。系统的网络管理主机通过具有TCP/IP协议的以太网给各分消防控制室提供业务性广播、服务性广播等节目源。各层的网络广播带功放终端采用星形连接至TPS内的接入层交换机,并通过综合布线系统连接至消防控制室。
在各MDF室将用户电话交换机与广播系统的网络交换机相连接,而无线对讲系统也与用户电话交换机通过接口设备互联,这样,无线的对讲信号可以进入有线的广播系统里,有利于消防或紧急情况时的指挥调度。
4.4.3 时钟系统
时钟系统的母钟站选用两台母钟(一台主机,一台备用),母钟采用全球定位报时卫星(GPS)标准时钟。设置的2个GPS母钟均连接至APT时间服务器,通过路由器与系统内其它计算机相连;APT时间服务器经时码分配器后采用RS485总线与各数字子钟、模拟子钟、监控计算机连接;或根据要求提供接口,与其它系统集成。采用EMC元素管理系统,能够提供实时的设备档案管理功能,给建筑物内的各个场所或位置以及其它系统提供统一准确的时间情报服务。
4.4.4 电子会议系统
电子会议系统在酒店的会议室、地标建筑的宴会厅设置以下子系统:扩声系统、会议讨论系统、会议同声传译系统、视频显示系统、会议摄像系统、会议录制和播放系统、视像跟踪系统、集中控制系统。
(1)会议扩声系统:由声源(包括有线话筒、无线话筒及接收机、盒式发射机、CD播放机、录音机、调谐器)、数字音频处理器、调音台、数字媒体矩阵、功率放大器、扬声器(包括台上监听音箱、主音箱、墙上音箱、环绕音箱)等部分构成。系统内部传输的均为数字化信号,与会代表使用的话筒中都采用了“模-数”转化技术,因此,外部模拟设备(如广播、录音、有线或无线的音频设备等)经过音频媒体接口可以直接进入数字系统网络。
(2)会议讨论系统:采用无线会议讨论系统,由讨论型会议系统中央控制器、数字讨论型发言主席机、数字讨论型发言代表机、信号收发器(无线射频收发器或红外收发器)等设备组成,可实现会议发言、请求发言、讨论等会议功能。
(3)会议同声传译系统:采用红外线同声传译系统,主要有带LCD显示译员台、译员耳机、无线中央控制器、音频接口、信号转换器、语言分配系统(即调音台)、红外发射机(调制器)、高处红外辐射器、红外接收机及耳机、代表台带LCD及通道选择器、主席台带LCD及通道选择器、同声传译室。
(4)视频显示系统:由信号源、传输路由、信号处理设备和显示终端组成。信号源可以是录像带、电脑和影碟机信号,也可以来自会场的摄像机信号或硬盘录像机信号。这些信号通过中央控制设备的视频分配,进行切换输出显示。显示设备包括电视接收机、液晶显示屏、LCD液晶投影机和DLP数码投影机等。通过多媒体显示设备可更直观地向与会者提供各种数字、文字和图像资料等,也可根据需要实时显示会议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5)会议摄像系统:由摄像机、摄像机云台、解码器、视频切换器、视频分配器、控制主机等组成。
(6)会议录制和播放系统:由信号采集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组成。包括头端的摄像机、拾音设备和尾端的监视器、硬盘录像机或长时间录像机、RGB矩阵、AV矩阵、图像拼接融合处理器、数字音频处理器。
(7)视像跟踪系统:通过软件设置,中央控制器和视频控制矩阵可实现摄像机与会议系统的联动,即摄像机具有声像联动功能,可自动追踪会场内正在被使用的会议话筒,将发言者摄入画面,拍摄的图像可以实时显示在大厅显示器或其它监视器上。该系统为会议的进程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控制手段,可将会议进程以音视频方式记录保存,也可通过远程电视会议系统将其送至其它分会场。
(8)集中控制系统:由中央控制主机、触摸屏、音视频矩阵、电源控制器、灯光控制器、挂墙面板等外围设备组成。通过控制器面板、红外遥控或PC机控制界面,对会议室内的视频音频播放设备、投影机、投影幕、电子白板、电动屏幕、摄像机、现场灯光、电动窗帘、空调等作统一集中控制。中央控制设备是整个数字会议系统的核心,主要对发言设备、同声传译、数字音视频通道及数据通道进行控制。
4.5 系统集成(SI)
4.5.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工程的火灾自动报警设备选用智能型两总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该系统具有完善的联动控制功能,可实现与火灾应急广播、消防报警电话、消防电梯等的联动控制。
4.5.2 设施管理系统
设施管理系统(FMS)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TAG)、天线、阅读器。电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
在消防控制室设有设施管理系统主服务器,通过阅读器对各设备入库时间及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并将大量数据储存在电子标签内。通讯上采用WIFI无线局域网标准,通过无线接入点AP进行组网连接。若使用含有内置天线的阅读器接近电子标签并发送无线电信号,可从电子标签处随时读取各设备的相关信息。另外,设施管理系统还可以与电子巡查系统共用主服务器和阅读器。
4.5.3 集成方式
(1)分系统集成:在每个建筑物内,为了实现远程监控、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以及联动控制等要求将各自相关的子系统集成,即以上某些系统本身就是由若干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构成的,例如:电子会议系统、停车库管理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
(2)全局系统集成:以BA为中心,把信息网络系统兼作系统集成平台,通过TCP/IP、OPC、ODBC、网关等互联技术,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电力设备监控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库管理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电梯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广播系统、设施管理系统集成,构成建筑物管理系统(BMS),具有能耗检测、应急指挥、集中监控、联动控制等功能。工程在每个建筑物内的消防控制室设置一台系统集成主服务器和一台备用服务器,采用RS485总线将全局系统集成所包括的各系统主服务器经路由器连接,并接入无线局域网,通过无线的TCP/IP网络进行信息传递。
(3)复合系统集成:对于整个建筑群而言,集成技术是将信息集成建立在建筑物内部网Intranet的基础上,通过Web服务器和浏览器在整个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换、跨平台访问数据库。工程通过已经在三个主MDF室内设置的核心层交换机之间建立起来的TC、BA、SA、OA四组环形网络,可以在任意一个主MDF室内将信息设施系统(TC)、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A)、公共安全系统(SA)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分别在各自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分系统集成,然后在信息共享平台上通过基于TCP/IP协议的以太网将TC、BA、SA、OA系统再进行集成,这样,可以实现整个建筑群之间对各个子系统信息、资源和管理服务的共享。系统通过无线接入点AP进行组网连接,将集成服务器做网页服务器设置后,通过PDA系统程序的运行,提供利用手机对所有弱电系统进行远程监视的可能。
5 结束语
在智能建筑迅速发展的今天,弱电系统的设计标准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建筑智能化程度的标准。在实际设计中,应根据建设单位的管理要求,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并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确定弱电系统的设计标准。在设计各个子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到系统产品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集成管理。另外,在设计建筑群的弱电系统时,要着眼于全局,使各建筑物之间单一系统的组网形式能够满足信息通讯及远程监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电气》
2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施工(上册)》09X700(上)
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2007)电气》